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关于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意见
发布时间:2016-07-05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提出,大力提升我国科学传播能力,切实提高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实现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跨越提升,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结合《中国科协关于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就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科普信息化是推动农业工程领域的科普创新发展的深刻变革
(一)科普信息化是带动农业工程领域的科普升级的必然趋势。如今,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以及传播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使科学传播变得无比高效、方便快捷和充满乐趣,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泛在、精准、交互式的科普服务成为现实。信息化日益成为科普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成为引领科普现代化的技术支撑。
要做好农业工程领域的科普信息化建设,必须发挥“开放、共享、协作、参与”的互联网精神,充分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有效动员社会力量和资源,丰富科普内容,创新表达形式,通过多种网络便捷传播,利用市场机制,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农业工程领域的科普的时效性和覆盖面。
(二)科普信息化是实现农业工程领域的全民科学素质跨越提升的强力引擎。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基础在全民科学素质。学会必须通过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借助信息技术和手段大幅快速提升科普服务能力,有效满足信息时代公众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的对农业工程科普服务的需求,为实现农业工程领域的全民科学素质的快速提升提供强劲动力。
(三)科普信息化是对农业工程领域的传统科普的全面创新。科普信息化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关键、更重要的是科普理念到行为方式的彻底转变,即从单向、灌输式的科普行为模式,向平等互动、公众参与式的科普行为模式的彻底转变;从单纯依靠专业人员、长周期的科普创作模式,向专业人员与受众结合、实时性的科普创作模式的彻底转变;从方式单调、呆板的科普表达形态,向内容更加丰富、形式生动的科普表达形态的彻底转变;从科普受众泛化、内容同质化的科普服务模式,向受众细分、个性精准推送的科普服务模式的彻底转变。
农业工程领域的科普信息化建设必须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需求导向,着力科普信息内容和传播渠道建设、着力科普信息资源的传播应用、着力社会动员和保障机制的建立完善,融合发展,精准发力。
 
  二、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丰富农业工程领域的科普内容,创新传播方式
(四)聚焦科普需求,丰富科普内容。学会必须把满足公众的科普需求和创新驱动发展对科普的需求作为主要任务,充分发挥农业工程及相关领域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等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的作用,借助先进信息技术手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围绕农业工程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及时解疑释惑。农业工程及相关领域科学传播专家团队每年制作最少一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科普作品。
(五)创新科普表达和传播形式。科普创作、科普创意是实现科普表达的基本方式,学会必须结合农业工程学科的特点,综合运用图文、动漫、音视频、游戏、虚拟现实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普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从一屏到多屏、从平面媒体到全媒体的融合转变。强化科普与艺术、人文融合,充分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电影、动漫等形式,充分运用形象化、人格化、故事化、情感化等创作方法,增强农业工程领域的科普作品的吸引力。
(六)运用多元化手段拓宽科学传播渠道。学会必须牢固树立借助为主、自建为辅的科学传播渠道建设理念,充分利用和借助现有传播渠道开展农业工程领域的科学传播。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等专业机构的合作,拓宽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科学传播渠道,运用微博、微信、社交网络等开展科学传播,让农业工程领域的科学知识在网上流行。
(七)强化科普信息的精准推送服务。学会要依托信息化技术手段,采集和挖掘公众需求数据,做好科普需求跟踪分析,针对科普受众群体的需求,通过手机推送等定制性传播方式,定向、精准地将农业工程领域的科普文章、科普视频、科普微电影、科普动漫等科普信息资源送达目标人群。
 
  三、联合集成,协同推进,推动农业工程领域的科普信息化建设机制创新
(八)集成创新,大力推动信息化与传统科普的深度融合。学会必须将信息化与传统科普紧密结合,积极探索融合创新模式。设置学会专用自媒体公众账号,促进科普活动线上线下结合。积极推动学会传统科普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实现包括纸质出版、互联网平台、手机平台、手持阅读器等终端在内的多渠道全媒体传播。
(九)建立完善审核把关机制,强化科普传播内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科学性是科普的灵魂,学会必须充分发挥好自身优势,坚持“内容为王”,建立专家审核和公众纠错结合的科学传播内容审查机制,加强对上传和传播科普内容的审核。
(十)完善社会动员和激励机制,营造大联合大协作的科普局面。学会必须充分调动公众积极性,建立包括认证、考核、评价、奖励等为一体的激励机制,通过虚拟动员、荣誉评级等方式,吸引公众通过用户生成内容共同进行农业工程领域的信息化科普传播内容创作,形成专家和公众共同参与的信息化科普内容共建机制,推进农业工程领域的原创科普内容的产生,让广大公众成为科普内容的受益者、传播者和建设者。
 
  四、加强管理,强化应用,确保科普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
(十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学会必须将科普信息化建设纳入自身科普能力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建设学会的科普信息化建设协调小组,统筹学会的科普信息化建设。
(十二)加大投入,强化基础。学会必须加大农业工程领域的科普信息资源和传播渠道的统筹整合,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方的支持,加大对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_转自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联系地址:上海市赤峰路65号科技园2号楼302C室      200092    沪ICP备16002424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845号

技术支持 : 维程互联